close

 

五行

談完了陰陽,我們緊接著來說說「五行」。

大部分的人都把「五行」當成是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就像他們在看待「四大」一樣。

可是事實上,「五行」這個詞彙和「陰陽」一樣,也有其文化歷史上面各種不同的解釋。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洪範》,是用來指稱與我們民生日用有關的五種資材(如一般意義上造房子的木頭、飲用的水、燒煮用的火、銅鐵等金屬)而言的。但是,當「五行」被引伸到哲學、形上學上面時,「五行」所指稱的,並不是構成物質的五種最基本的粒子、元素,而是被用來指稱「陰陽」運動和作用中的五個階段、五種狀態。

意即「氣」(粒子性)在進行結構(陰的作用)和解構(陽的作用)時的五個階段或五種狀態的。

我們前面說過,宇宙萬象的變化其實就是「氣」、「形」、「質」間的一種變化。

這些變化發生在宇宙自然當中,是天象運動的一種表現,所以又被稱為「天行」。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裡的「健」就是「剛健」、「永不止息」、「循環無端,沒有終止,不會停歇」的意思。「天行健」也就是再說:「天體的運行,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這一個過程是永不間斷、沒有終止,不會停歇且不斷循環的。

這個「天行」要怎麼去看?

我們要如何去看到這個「天行」的現象?

最簡單的,就是從季節的嬗遞和萬物的生長週期上面去觀察,也就是從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上面去看。

春、夏、秋、冬是季節週而復始的循環,

成、住、壞、空是無生物的生滅現象,

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逃避、無法改變的過程,

生、住、異、滅是我們的心念剎那剎那變異、流轉的實相。

這世間、這宇宙,一切事物都要經歷這四個過程和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行」;我們統的來講,而不分別的從一個個不同的現象去談它時,就稱之為「天行」。也就是宇宙萬物生滅、生滅循環不止的過程。

你或許會說這個「行」從各方面來看都只有四個階段,為什麼我們不講「四行」,卻說是「五行」呢?

 

其實,如果你深入去體會的話,就會知道這四個階段其實是應該要被分成兩個不同的塊面來看的。

哪兩個塊面?生與滅,「粒子化」和「去粒子化」、結構和解構、「質化」和「能化」、陰和陽。說法雖然不同,意思卻都是一樣的。

從「物質」來看,春與夏是萬物的「生」、是物質的「結構化」、「粒子化」、「質化」,是「陰」的一種作用。

而秋與冬則是物質的「滅」,是物質的「解構化」、「非粒子化」、「能化」,是一種「陽」的作用。

相反的,如果我們不從「物質」的角度來看,而是從「能量」的角度來看的話;根據「質能互換」、「質能守恆」定律:「物質」的「生」即是「能量」的「滅」,而「物質」的「滅」即是「能量」的「生」。

所以春夏物質生,卻是能量的「滅」,就能量本身而言,即是一種「解構」的作用,「陽」的作用。而秋冬物質滅,卻是「能量」的「生」,是能量的一種「結構」作用、「陰」的作用。

所以命學上面才會有「陽死則陰生,陰死則陽生」的說法。

因此,討論「陰」、「陽」、「生」、「滅」,我們必須要留意,看是站在哪一種立場、從哪一種角度上面來講的。否則很容易就會被搞得迷迷糊糊,如墮五里霧中,弄不清楚什麼是什麼了。

 

五行名稱的由來與意義

然而,不管我們是從那個角度來談的,「陰」的作用有兩個階段,「陽」的作用也有兩個階段,這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行」、「天行」的四個基本過程和階段。

那為什麼我們會說是「五行」而不是「四行」呢?

那是因為在「生」與「滅」,結構和解構,粒子化和非粒子化、質化和能化這兩個相反的過程的交替之中,應該還要存在一個中介、轉化的階段來作為它們的一種過渡。古代的中國人,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再加入一個「季夏」或稱為「長夏」來作為這個中介與轉化的過渡階段。因此,就有了五個階段,有了「五行」了。

這「五行」(「天行」的五個階段)的命名基本上是根據它們所代表的特殊內涵,然後,從大自然四季交替的現象中,去找尋出一個最貼切,最能夠表現那個季節特色的物象來做為代表的符號的:

春天是萬物的「生」,最明顯的自然景象莫過於草木在大地上復甦而欣欣向榮。白居易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是對於這景象的一種寫實。因此,物質的「生」,我們就以「木」來作為一個代表符號。

因此,「五行」中的「木」其實就代表了物質生發的一種力量或階段。

夏天是萬物成長「繁茂」,也是其「質化」、結構化處於最「穩定」的階段,也就是所謂「住」的階段。這時候,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豔陽高掛,燠熱難忍。而最能夠代表這個高熱現象的,就是「火」了。因此,物質的「住」的狀態就以「火」來做為一個代表的符號。

「五行」中的「火」,因此所代表的是一個物質結構穩定的狀態和階段。

長夏如前所說的是一個象徵過渡、中介的階段,一個生與滅,榮與枯轉換的階段。在大自然中最能夠代表這個現象的,莫過於大地了。從生到死,從死到生,草木埋首,萬物冬眠,都是在寄居在土中藉以休養生息並孕育出另一個階段的新生的。

「五行」中的「土」,因此是一個象徵過渡、轉化、孕育的力量和階段的符號。

秋天金風爽颯,草木開始凋零枯黃,給人一種肅殺的感覺;是物質從一個穩定、繁茂的結構狀態中開始崩頹,而朝向「解構化」去發展,是從結構走向解構的階段;所以叫做「異」、叫做「壞」、叫做「病」。這「異」、「壞」、「病」是針對著前面那個「物質」的「粒子性」、「結構化」、「質化」的角度來說的。

而最能夠表現出這個「異、壞、病」肅殺的特質的,莫過於人間的刀兵戰亂對於太平生活的一種破壞和摧毀了,因此就以象徵刀兵戰亂的「金」來作為這個朝向「解構化」發展的代表符號。

「五行」中的「金」,因此代表了那個正在離散、崩頹、解構的力量和階段。

冬天則是物質解構的完成,所以對於物質而言是「死」、是「滅」、是「空」;感覺上是寒、是冷、是死寂、是空無。而最能夠表現這種感覺和情境的,則莫過於寒冬裡頭被凍結的水面了。所以「水」就被用來作為這個階段的代表符號了。

「五行」中的「水」,因此代表的是一種死亡、荒蕪、寂滅的狀態和階段。

這就是「五行」,「天行」的五個階段。

從稚嫩的、生發的→穩定的、老化的→孕育的、轉換的→崩頹的、離散的→寂滅的、死亡的。是物質從生到死、從榮到枯的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

這就是「五行」和它命名的由來。

 

學過「八字」命術的人必然也知道「五行」的「12長生」,許多人都只是死記硬背這「12長生」,卻不明白其真正原理和作用。

其實這「12長生」也正是這「天行」循環的另外一種說明。

長生、沐浴、冠帶是「物質」的生,是「木」;

臨官、帝旺是「物質」的「住」,是「火」;

衰、病是「物質」的「異」,是「金」;

死、墓、絕是「物質」的「滅」,是「水」;

而胎、養則是「物質」的「轉化」,是「土」。

物質有這樣木、火、金、水,生、住、異、滅的過程,能量自然也有這樣木、火、金、水,生、住、異、滅的過程。

物質的「異」即是能量的「生」,

物質的「滅」即是能量的「住」,

物質的「生」即是能量的「異」,

物質的「住」即是能量的「滅」。

而物質的「土」同樣也是能量的「土」。

當物質「轉向」「生」時,也就是能量「轉向」「異」的時候;當能量轉向「生」時,則是物質轉向「異」的階段。兩者是相反而相成的。

當我們可以了解「生」、「住」、「異」、「滅」其實只是一種狀態的描述,而同樣的適用於物質與能量的兩方時,我們應該也就可以了解「五行」,木、火、金、水、土同樣也是一種狀態的描述,同樣也可以適用於物質與能量這兩者;而不僅僅只能用來解釋其中特定的哪一方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認知之後,我們也就可以進一步了解所謂的「陽順陰逆」,以及為什麼在「五行12長生」中,甲木生於亥,臨官於寅,死於午;而乙木卻生於午,臨官於卯,死於亥的原因了。

在這裡,「甲木」所代表的是「能化」的木,「解構化」的木,「非粒子化」的木;而「乙木」則代表「質化」的木,「結構化」的木、「粒子化」的木。這甲、乙木,一個代表能量狀態的木,一個代表物質狀態的木;當能量生時物質死,物質生時則能量死;這正是「質能互換」,也是「質能守恆」定律的一個運用。

而「五行」正是這互換過程中不同階段和不同作用力的一種表示符號。總結的來講:

「木」代表一種生發的力量或階段。

「火」代表一種穩定的力量和階段。

「土」象徵轉化、孕育的力量和階段。

「金」代表是一種正在離散、崩頹、解構的力量和階段。

「水」代表的是一種死亡、荒蕪、寂滅的力量和階段。

談「階段」是指它們所代表的那個「天行」的一種狀態,而談「力量」則是指那個階段中的作用力而言的。

亦即談「階段」是在講「道之動」,談「力量」是在講「道之用」。

 

當代大儒南懷瑾先生在解釋「五行」時說:

「我們看乾卦象辭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相互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亦和卦一樣,是一種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

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也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

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火、水、土,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木: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

火:代表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本身。

金: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來作代表。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我以前上課時,關於「五行」的說解亦多採南先生此說。

然而今日為文,未來可能出書;則不得不將長期思索的心得在此披露。

南先生的說法雖然跳開了舊說將「五行」視為是「五種物質」的窠臼,但是,他把「五行」直接地給視為是五種「動能」的說法,個人以為這似乎也還是算一種偏頗,也還沒有把「行」的本義給完全的解說清楚;而他對於「五行」所下的這些定義同樣的,也還不免有含混不清,容易滋生誤解之處。

因為,「行」固然不是「物質」,卻也不能就把它說成是「能量」;

這個「行」正確的說法是指「能量」形成「物質」,以及「物質」還原為「能量」這個循環不斷的運動。

而「五行」則是在這個循環運動當中必然會出現的五個階段、五種狀態的表示。木、火、土、金、水則只是這各個不同階段的一個代表符號,對物質而言如是,對能量來說亦如是。

因此,木是「生」,物質有其生的作用和階段,能量亦有其生作用和階段。

火是「住」,「住」是「穩定」;物質有其穩定的作用和階段,能量亦有其穩定作用和階段。

木與火同時屬於一種「結構」的階段,無論是結構為物質或是結構為能量。

南先生把解釋木為「生的功能和根源」還可以說得通,但是把火解釋為「熱能」就不免著相而窄化了「火」的意涵了。

另外金是「異」,「異」是「變化」、「崩毀」;物質有其變化、崩毀的作用和階段,能量亦有其變化、崩毀的作用和階段。南先生將「金」解釋為「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是大有問題的,因為「堅固性能」是屬於「結構」的一種性能,就「五行」而言乃是屬於「火」的性能,是讓結構可以穩定發展的一種功能。把「金」解釋為「堅固性能」不免有「依文解義」之嫌。

而水是「滅」,「滅」是死亡、荒蕪、寂滅;物質有其死亡、荒蕪、寂滅的作用和階段,能量亦有其死亡、荒蕪、寂滅的作用和階段。不管是物質或能量,只要是「死滅」都是用「水」來作為代表的。

物質死滅則完全「解構」為能量,此時說它代表了「能量」的「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還可,但是這已經把此一作用限死在只從物質這一個方向來看了。「能量」的死滅則「結構」成「物質」,此時以「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來描述能量的死滅就不適合了。

金和水同屬於一種「解構」的階段無論是物質的解構或能量的解構,同樣都是用金、水來作為表示的。

還有,土代表的是木、火、金、水這四種變化的中介與過渡。從結構到解構,從解構到結構,這中間都有「土」的作用。不只如此,從木到火,從火到金,從金到水,從水到木,這每一個轉化的過程中間也都會有「土」的作用。

因此,我以為南先生對於「五行」的解釋其實還是過於簡略、含糊而多有待於商榷的。南先生的書多由學生筆錄而成的,學生中有心於五術的人或不多,因此為了讓一般學生容易聽得懂,沒有作太詳細、深入的解說,以致於會有這種不周延的情況出現

金與水是「解構」的階段,從物質狀態解構出能量,或是從能量狀態中解構出物質來;兩者都可以用金與水來作為表示。

至於「土」則是轉化、孕育力量和階段的象徵,南先生用「地球本身」來解釋它,亦嫌黏著和含糊了。

 

「五行」從日用的五種資才到「天行」運作的抽象描述,再到五術裡頭的種種運用,是「五行」概念化、抽象化的一個發展過程,這樣的演變和發展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完整而系統的去形塑一個「氣化的宇宙觀」,一個由「氣」→「形」→「質」所演化而成的現象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月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