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完了陰陽五行,接下來我們講干支。

前面我們談過「陰陽」成為一種哲學概念,用來和動、靜,清、濁結合以象徵「天地二氣」的生化作用是到戰國時代才形成的一種觀念。

而「五行」從《尚書‧洪範》中日用的五種資材,轉化為宇宙間的五種基本元素且與陰陽二氣關連在一起,只能追溯到鄒衍。到了《呂氏春秋》則把「五行」配入到四時中去,更配上他們所認為的與四時相應的政令與思想,第一次建立了以陰陽五行為依據的宇宙、人生、政治的特殊構造。到董仲舒時則更進一步地把陰陽四時五行之氣,認定為是天的具體內容,而將之延伸到學術、政治、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完成了「天的哲學」的大系統。

至於「干支」,則是更早於「陰陽」、「五行」的東西了。

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最遲到商朝末期人們就已經用干支來記日,也有了我們今日所謂的「60甲子」了註一。陳遵嬀在《中國天文學史》中則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

從商末到董仲舒有1000多年的時間,因此從干支的出現,到「氣化宇宙論」的形成,再到干支被納入「氣化宇宙論」,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中間相隔最少最少也有千餘年的時間。

 

「干支」最重要的意義因此呈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它是中國最早的記數符號,同時也是「十進位」與「十二進位」數學的緣起。

第二、它是中國曆法註二的先驅。在大部分時候,「干支」在曆法方面的意義與重要性,遠遠大於它和陰陽五行結合之後,在五術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功能與價值。

第三、在被納入到「氣化宇宙論」的系統中後,「干支」即成為「陰陽五行」最簡易方便的代碼,甚至取代了「陰陽」、「五行」,而成為其代名詞和運算的工具。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八字命術」。

正統的八字命術完全是借著天干地支所代表的陰陽五行意涵,從其間的生剋制化來立格、來推論命運的。

 

在斗數中,「陰陽」、「五行」的生剋制化由星和格局所取代,因此「陰陽」、「五行」的運用遠不如八字廣泛;相對地,「干支」在斗數中的運用,其「曆法」上面的意義就遠遠大於其所代表的「陰陽五行」的意義了。

學斗數因此無須像學八字一樣,熟練、熟用干支的陰陽五行;卻必須熟悉「星曜賦性」與格局。不過稍微了解一下則無妨,也是研習五術的人所必須的

 

 

天干的陰陽五行

由於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其「氣化」(能量的型態,也稱為陽的狀態)和「質化」(物質的型態,也稱為陰的狀態)兩種狀態。而5×210,因此其存在的方式總共就會有10種;所以10天干就被借用來做為它們的一種代碼。

10天干中,陽干有五個,分別是:甲、丙、戊、庚、壬。

它們既代表了十進位數學裡的奇數:13579;也分別代表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氣化」狀態。

陰干也有五個,分別是:乙、丁、己、辛、癸。

它們既代表了十進位數學中的偶數:246810;;也分別代表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質化」狀態。

甲、乙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戊、己屬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

庚、辛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

壬、癸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這就是10天干的陰陽五行。

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用一張簡單的圖表來呈現,大家就會更清楚了。

 

附表一、10天干與陰陽五行關係表:

 能    量     木                                    

 存在狀態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代表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    號   甲  乙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的陰陽五行

天干的陰陽五行,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是天地之氣在虛空中的一種運動和表現。而地支的陰陽五行則是星體,尤其是指我們所寄居的地球這個星體,對於天地之氣所產生的一種反應。

地球繞日運轉,由於地軸的傾斜和黃道其實是一橢圓形軌道的緣故,使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因為不同的時序而有了遠近的變化,同時也產生了晝夜的短常和春、夏、秋、冬的季節,與寒暑氣候上面的具體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一年的12個月份上面。

所以天地之氣在地表上面的變化,也就依著12 個月份,而以12地支來做代表。

地支一樣有陰陽之分,子、寅、辰、午、申、戌為六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六陰支。

其中寅(一月)、卯(二月)屬木,代表春天;

巳(四月)、午(五月)屬火,代表夏天;

辰(三月)、戌(九月)、丑(十二月)、未(六月)為四季土的,代表季節與季節過度、轉換的月份;

申(七月)、酉(八月)屬金,代表秋天;

亥(十月)、子(十一月)屬水,代表冬天。

我們把這些關係整理成下面的表格(附表二):

 

附表二、12支與陰陽五行關係表:

  能    量    木        火         土           金         水

  代表季節    春        夏      季節交替        秋          冬

  存在狀態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代    號  寅  卯    午  巳   辰 戌 丑 未    申  酉      子  亥

  農曆月份  01  02    05  04   03 09 12 06   07  08      11  10

 

 

干支在時間和曆法上面的意義

談完了干支的陰陽五行,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干支在斗數盤上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干支在紀時和曆法上面的作用。

 

「時間」是個奇妙的東西。

中國人談「宇宙」,指的並不是只有我們所看到的外在這個空間、這個物質世界,而是這個物質世界再加上「時間」。所以,中國人對「宇宙」一詞的定義是:

「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為之宙。」

上下四方是空間,是「宇」;古往今來是時間,是「宙」。所以「宇宙」包括了「空間」和「時間」。

在科學上面,過去一直是把空間和時間分開來談的,空間是空間,時間是時間,是兩回事。一直要到上個世紀的20年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現之後,人們才了解到「時間」與「空間」其實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也因此,我們現在談我們所處身的這個環境時才會用上「四維」、「時空」這樣的詞彙。

一個立體的空間實際上是由長、寬、高三維所構成的,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講的「三度空間」;那為什麼講「四維」?那另外的一維是什麼?

就是「時間」!

不只是中國人的「宇宙」是「時空」合稱的,佛教的「十方三際」一樣是「時空」合稱的連詞。「十方」是八方加上、下,是「三度空間」;「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是「時間」。「十方三際」一樣是講「四維」的「時空」。

「宇」的發生就是宇宙論,是講這個物質世界,這個三維世間的生成。

「宙」則是在講「時間」,而時間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大約是四週,每週7天,每個月大約是28天(農曆),每天有12個時辰,24小時。這年、月、週、日、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人人熟知,且習以為常的一種「時間概念」;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清楚這每一種「時間的概念」是怎麼來的?我們正好藉著這個機會來溫習一下。

 

  1. 時間和星體(特別是太陽、地球、月亮)間的互動有關:

地球是太陽這顆恆星的九個行星之一,它會繞著太陽旋轉,而繞日旋轉是九大行星共同的一種運動,因此繞日旋轉又叫做「公轉」。

又地球本也會自行繞著地軸旋轉,這個繞軸旋轉我們稱之為「自轉」。

月亮則是地球的衛星,它也會繞著地球旋轉。

2.時間是計算空間(距離)的一種單位:

公轉一周,稱為一年。也就是說以地球繞日的運動速率,沿著黃道的橢圓形圓周軌道環繞太陽一圈所需的時間,我們稱之為一個「地球年」,簡稱一年。

是指地球的衛星月亮環繞地球一圈所需要的時間。

當地球繞太陽公轉完一周時,月亮已經繞地球跑了12圈多了。因此一年約相

當於12個月。所以,我們將黃道切割成12等份,稱為「黃道12宮」。

地球每走過黃道上的一個宮位,月亮也大約正好繞行了地球一週,也就代表

在地球上的時間已經經歷了一個月。

月亮繞行地球時,由於所在的位置不同,其反射太陽的光影所形成的月亮形

狀就不一樣,分別會形成缺月、圓月、上弦月、下弦月四種狀態。和地球間,

也因為距離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引力互動。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所需

的時間大約為7天(也就是地球自轉了七次)。這樣的週而復始的循環,我們

就稱之為「週」。

    月亮循環所形成的「七的週期」,是地球文化中相當特殊而神秘的一種現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是潮

汐現象、女人的經期等是和月亮的引力有關的。其實胎兒在母體中每七天一個週期的成長變化,人類

在身心成長方面每七年為一個週期的變化,都可能是和月亮的週期有關的。

日:地球除了順時針環繞太陽做公轉外,地球本身會以軸心做自轉運動,逆時針

璇轉(如陀螺的運轉一般),在地球上的某一點從向陽到背陽再到向陽,走完

一圈回到原點所需的時間,叫做一天。

時:中國古時一個時辰等於我們現在兩個小時,是仿照將黃道分為12等份的原理,將地球的周長也分割成12等份,所以一天有12個時辰。

從上面有關年、月、周、日、時的說明,我們不難理解:原來時間與空間有著這麼密切的關係,時間原來竟是用來計算空間的一種計量單位。

 

如何用干支來記錄時間

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是中國曆法上的獨特創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

數學上面,把干支順序相配成六十對(10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因此干支配對,從甲子起到癸亥終為一個週期,稱為六十花甲。

 

 

天 干      甲           乙                                                            庚          辛           壬            癸

 

                                      

                                   

                                   

                                   

           巳   午               亥   子   

 支        卯   辰                     

 

˙從歷史上來看,以干支來記錄時間最早發生的是用「干支」來紀「日」:每天用一對干支來表示,以六十天為一個週期,循環記錄。在出土的殷代甲骨片上曾發現完整的干支表「日曆」。根據考証,我國從春秋魯隱公三年(720B.C.)二月己巳日起,連續使用干支紀日,直至清代宣統三年(1911A.D.)止。在這二千六百多年的流金歲月,沒有錯亂產生或調校發生;是現今世上最長的紀日史料。

˙又以「干支」來紀「月」也發生的很早,只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歲首」,如夏朝以「寅」月為正月,商朝以「丑」月為正月,而周朝則以「子」月為正月。這個「歲首」不同的情形一直到漢朝武帝時的「太初曆」※註一才被統一、確定了下來,之後2000年都是以「寅」月來做為歲首的。

《史記.曆書》對「干支紀月」有詳細的記述。每年各個月份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十月

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丑;再配上天干,其規律如下:

當年的天干為甲或己時,則正月的天干為丙。
當年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正月的天干為戊。
當年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庚。

當年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壬。
當年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正月的天干為甲。

如此每五年為一個週期,農曆的閏月則沒有干支。從漢代開始了一個置閏法,把不含中氣的月稱作上一個月的閏月。其實,我國最遲在春秋時代就發現了十九年七閏的陰陽曆規律。

˙而以「干支」來紀「時」則是衍生自古代的「十二辰制」:即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並用十二地支來做表示,以子時的正中為夜半。

宋朝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均分成初、正兩部份。

清朝引入西方「二十四時制」,訂定一辰等於兩小時;又晚上十一時零分(23:00)

至翌日一時零分(01:00)為子時;子初為十一時,子正為零時;丑初為一時,丑

正為二時……

十二辰制表:

 2300 0059   子時

     0100 0259   丑時

     0300 0459   寅時

     0500 0659   卯時

     0700 0859   辰時

     0900 1059   巳時

     1100 1259   午時

     1300 1459   未時

     1500 1659   申時

     1700 1859   酉時

     1900 2059   戌時

     2100 2259   亥時

十二個時辰的地支是固定的;再在時辰的地支上面配一個

天干,其規律如下:

當日的天干為甲或己時,則子時的天干為甲;
當日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子時的天干為丙;
當日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子時的天干為戊;
當日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庚;
當日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壬。

如此,每五天為一個週期,又稱「干支紀辰」。

˙其實,我國古代還使用過多種時間制度。

例如:春秋戰國的「十時制」,訂晝夜各為五個時段:朝、禺、中、脯、夕,或甲、乙、丙、丁、戊。然而因為四季晝夜有長短的變化,所以十時制是不均勻的。

西漢曾經用過「十六時制」:夜半、雞鳴、晨時、平旦、日出、蚤食、食時、夜食、人定。

又嘗用「一百刻制」,訂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現代廿四時制的「14.4分」。

東漢以後,還有所為的「更點制」是——日落後三刻為昏,日出前三刻為旦。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分為五點。因不同季節的日出日落,某更某點的時刻就會有所不同。

˙「干支」來紀「年」,也就是六十甲子紀年,則是自東漢建武三十年(54.B.C.)開始的,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紀年的方法是: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至癸亥為止,

一週期整六十年,然後又從甲子開始。

˙在使用干支紀年法以前,古人也曾用過「太歲紀年法」,太歲紀年是由木星運

動引伸而來的。

我國很早就測得木星圍繞太陽運轉一週的時間約十二年(11.86年),把木星運

行的軌道分為十二份,木星每走完一部份就是一年;所以古人又稱木星為「歲

星」。但木星的運行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和實際觀測的星象運行方向恰好相反,

又木星在星空背景上的運行並不是均勻的,有時還要逆行(由東向西)。

為方便計算,古人就另外假設了一個「虛擬木星」,運行方向與真實木星相反,

且是十二年運行一週,並均速運動;這個虛擬的木星古人稱之為「太歲」,或叫

做「歲陰」。

   

上面我們把干支用在記錄時間的歷史和大家做了簡單的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月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